第四百九十六章 祖大寿到辽南,对倭贸易-《逆天换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甚至于,开春之后,陈继盛也要带着一众官员前往金州,政务中心也要北移,以便更方便地管理东江军的大片地盘。

    「军官眷属目前多在大连居住,那里风景既好,又是良港,坐船航行也甚便利。毛帅和郭帅的府宅,便都在那里。」

    陈继盛和祖大寿并马而行,边走边介绍道:「新建的宅院群呢,还有复州和庄河两处,祖帅和将领们尽可以选择。」

    祖大寿连连点头,说道:「多谢毛帅、郭帅,还有陈大人的周到安排。其实,有个住的地方就成,我等岂会挑三拣四?」

    陈继盛笑着说道:「总归都是暂时的,也就这一两年的时间,住在哪里还会有变化的。」

    祖大寿嘿然笑道:「一两年的时间,凭东江镇的实力,必然平定辽东,也确实需要重新安排。」

    停顿了一下,他又开口问道:「不知毛帅和郭帅现在何处,祖某急着前去拜见。」

    陈继盛说道:「毛帅坐镇复州,郭帅在盖州前线指挥,我军正在准备兵进海州的作战。」

    「兵进海州,这是准备攻打辽阳?」祖大寿感叹道:「刚刚取得辽东大捷,又要发动大战,令人钦服备至。」

    陈继盛笑了笑,说道:「贵部能够赶来助战,平辽进程必然加快。陈某也不隐瞒,毛帅和郭帅已经有今年平辽的计划,只待时机完全成熟。」

    果然是要在今年平辽,何可纲倒也没有虚言相骗。

    祖大寿感到了庆幸,如果不是自己当机立断,一年后的今天,蜗于宁远的祖氏家族将面临悲惨的结局。

    而且,从陈继盛的话中,他也能听出些意思。今年平辽的计划是早已有的,辽镇人马的归并,或许能够加快这一进程,但绝不是决定的因素。

    仔细想一想,也能够理解,按照东江镇接收移民的速度,要招募两万士兵的话,顶多也就一年半载。

    或许,东江军连续重创建虏后,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人马,就能够发动决战,一举平辽。

    在祖大寿看来,攻下沈阳,也就意味着平辽大功告成。他当然不知道,郭大靖的标准要比这高很多。

    「祖某还是带着将领们尽快拜见毛帅为好。」祖大寿已经不去考虑在哪里定居的问题,反正是暂时的,还是先争取个好印象罢。

    陈继盛对此应该有所预料,点头道:「如此也好。那就在旅顺暂歇两天,去复州正好能看看建好的住宅区。」

    说话间,已经看到了旅顺堡的城墙。在城门外,已经有了城关,两旁的买卖铺户排出去很远,足有几十家之多。

    「好叫祖帅和诸将得知,在东江镇的地盘使用的是辽票。」陈继盛笑着说道:「每位先给五十两零花,需要什么可在此购买。旅顺和大连可是货品最多最全的两大商贸区。」

    祖大寿虽然也听说过东江镇有自己的货币,但还是第一次见到辽票。眼见不过是纸印刷的,虽然是升级版,更加精美,但心中不免甚是疑惑。

    陈继盛也不细说,这些买卖铺户有很多是林家招揽,以及从山东来的商贾。他们收军票,但却可以向官府兑付银两。

    可对内的话,军民百姓还是使用军票,流通既方便,也产生了信用。

    进到旅顺堡内,陈继盛早就安排好了住处,晚上又安排了酒宴,招待得很是周到,倒让祖大寿等人挑剔不出毛病。

    有祖大

    寿压着,这些人也不敢乍刺。背地里再怎么发牢骚,他们也知道事已至此,无法再改变什么,表面功夫还是要做到的。

    其实,在东江镇最繁华的辽南,或者说是金州,他们会开眼界,长见识。这里可比闭塞的宁远,物资更丰富,只要有钱,很多新奇的东西他们都可以买到。

    连续的大捷,使得外人对于东江军的信心不断提升,官府也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来招商引资,以促进商贸的发展。

    地盘大了,辽东的特产也多了,吸引了更多的商贾前来贸易。而林家与倭商、朝商的贸易,也愈发稳定发展。

    此时的郭大靖,便拿着书信在思考权衡,有关把大连或旅顺,建成国际商贸口岸的事情。

    书信是抵达大连港的小林浩一写来的,从倭国经朝鲜,再到辽东的商路已经开拓出来,林家和藤野英提供的丝绸、生丝、瓷器等货源,也日益稳定。
    第(2/3)页